更新时间:2025-09-02
这边,双棒村文化广场上,篮球赛激战正酣,木菠萝品鉴会果香醉人;那边,花山文化广场内,文艺晚会流光溢彩、精彩纷呈。这正是新会—宁明粤桂协作用心耕耘、共同浇灌出的最美收获。
踏入东安乡双棒村文化广场的特色农产品展销区,一股浓郁、清甜的独特香气便热情地拥抱了每一位访客——这正是木菠萝的标志性芬芳。视线立刻被最显眼的摊位吸引:一个个堪称“巨无霸”的木菠萝,表皮金黄带绿刺,个头敦实饱满。游客们惊喜不已,纷纷举起手机,镜头聚焦在这些“庞然大物”上拍个不停——它们正是各村精心选送,角逐本次品鉴评比桂冠的“明星选手”。
最终,东安乡六审村捧回一等奖。该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凌德强脸上绽开灿烂的笑容,仿佛自己也尝到了那份甘甜。“我们的‘秘诀’就在这房前屋后。把各家各户闲置的边角地——院墙根下、菜园边上、屋角旮旯,但凡巴掌大的空地,都充分利用起来搞分散种植。这样既不占用宝贵的耕地,又能让家家户户门口都多出一份‘甜蜜’收入。平时啊,邻里乡亲凑在一块儿,聊得最多的就是怎么伺候好这些‘宝贝疙瘩’,交流施肥、修剪、防虫的窍门。谁家的果树要是‘闹脾气’,全村的老把式、新农人都会凑过来搭把手、想办法。人心齐,技术精,这木菠萝才能结得又大又甜,成了咱村的‘金字招牌’。”
“目前,全乡木菠萝种植面积已突破2000亩,年产量稳定在60万公斤以上,是乡亲们增收的重要来源。”东安乡党委副书记、乡长许晓艺介绍道,“为了推动产业更上一层楼,今年5月,新会粤桂协作精准发力,投入帮扶资金5万元,为我们引进了5000株优质的印尼红心木菠萝苗。这些新品种苗木全部免费发放到农户手中。这不仅优化了我们本地木菠萝的品种结构,提升了果实品质和市场竞争力,更重要的是,为‘木菠萝之乡’的规模化、品牌化、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‘芯’动能,让木菠萝真正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‘致富果’!”
双棒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邓喆站在广场边,望着眼前热闹的景象,脸上写满自豪。他指着脚下平整的地面、周围崭新的设施,向记者细数着村里的“蝶变”:“以前这广场可没这么‘靓’。地面坑洼,设施也陈旧,搞活动都施展不开。2024年,新会投入320万元帮扶资金,把棒郑屯打造成了乡村振兴示范点。你看,不仅这文化广场彻底改造升级了,更重要的是,还扩建硬化了5000平方米的村道,铺设了180平方米防滑地砖,特别是新装了这46盏太阳能路灯,以前晚上黑灯瞎火的,现在整个村子都亮堂了。”
活动期间,不少游客沿着新拓宽、硬化好的道路信步走进村庄。两旁村民的庭院里,昔日杂乱的角落不见了踪影,取而代之的是规划精巧、生机盎然的“微菜园”和点缀着鲜花绿植的“微花园”。
“啧啧,这村子收拾得真干净,跟城里的住宅小区没啥两样。”一位游客忍不住赞叹。
正在自家院前招呼客人品尝木菠萝的村民易志兰听到了,放下手中的活儿,笑得格外舒心:“以前这路啊,晴天一身土,雨天两脚泥,晚上出门更是得摸黑,心里直打鼓。现在你看,这路平平整整的,房前屋后都收拾得利利索索。环境好了,心情也敞亮了。我们姐妹几个经常吃了晚饭就去广场跳舞。”
东安乡百合村瓦窑屯,一幅幅色彩明丽、主题鲜明的墙绘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“网红背景”。
“这‘颜值’和‘气质’的提升,正是今年新会粤桂协作投入15万元精心打造的庭院经济示范带项目带来的变化。”东安乡人大主席黄维扬指着眼前焕然一新的景象介绍,“资金主要用于两件事:一是整体提升村容村貌,让村子更美更宜居;二是建设实用的星油藤产业攀爬架。星油藤,可真是个‘宝’。藤蔓爬上架子就是一道绿意盎然的风景;摘下来的叶子经过加工,能做成茶;结出的果子,不愁卖。”
粤桂协作的暖意,温暖的远不止瓦窑屯。据统计,东安乡累计获得新会粤桂协作帮扶资金高达820万元。这笔“及时雨”精准灌溉到乡村发展的关键处,从点亮夜晚的太阳能路灯、畅通出行的硬化道路,到美化家园的村容改造、保障卫生的排水沟建设……众多项目的实施,不仅改变了村庄的“面子”,更夯实了民生的“里子”。
谈起这些变化,村民郑宏伟黝黑的脸上笑容格外灿烂:“路好走了,村子漂亮了,这日子,可不就是越过越有奔头嘛。”